白帽南庄: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南庄村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号召,村党支部通过加强组织引导、产业引领、人才引入、文化引航四项举措,助力乡村大振兴。
组织引导,凝心聚力同心同向
南庄村党总支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切实做好组织谋划工作。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上,一是创新民主决策机制,设立党员议事信箱,让村党组织在重大村务决策前,充分倾听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党内民主。二是创新支部活动载体,通过微信群、QQ交流群等了解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安排专人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研究,做到“群众有需求、党员有行动、问题能解决”,充分提高党员服务工作效率,并结合每月“党员固定活动日”,“初心故事宣讲”等活动,在党员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支部书记上党课、党员议事会、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宣传服务等活动17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2条,打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神经末梢”。
产业引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党建引领是推动这一关键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强大“引擎”。产业兴旺,群众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才能得到有效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稳步推进。南庄村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集体经济为纽带,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做大产业支撑。1、2019年初村集体流转120亩闲置土地,150亩荒山,打造一个集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农业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产业园。荒山改造后种植油茶,园区内有翠玉梨、冬桃、西瓜、水果玉米、采摘水果,水产类有泥鳅、鳜鱼、祼斑鱼、龙虾、鳊鱼、四大家鱼等特优品种,产业园结合农村三变改革,采用股份合作和发包租赁方式,多元化小规模的发展,以实验田的模式探索发展“一村一品”。2、按照县“十大特色产业”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利用新增耕地建成200亩高标准桑叶基地,筹建工厂智慧养蚕项目,发展规模化支柱型产业,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同增收。3、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突出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今年利用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带动群众散养黄牛200多头,种植小黄姜500余亩,并组织专人去合肥、武汉等地为群众寻找销售渠道。党建引领促发展,群众才有主心骨。南庄村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形成稳步增长,实现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集体经济新局面。
人才引入,确保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村“两委”换届,吸收3名大学生及两名退伍军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现平均学历和年龄一升一降,培养两名全日制大学生做为后备干部。村支部把党员中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或专业技术的种养殖大户、能工敲匠选出来,分层分类建立“乡土人才库”,以技术带动后劲,以党性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一批懂技术、讲党恩的“土专家”、“田秀才”。同时组织开展好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不断增强其生产水平、发展能力、致富本领,以本土乡村人才队伍的壮大为乡村振兴蓄势加油。同时每年发放“致在外能人的一封信”,建立人才信息库、名人录,利用清明节、端午节等时间节点积极走访南庄籍在外能人,每年召开“能人献计献策座谈会”鼓励能人回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文化引航,增强农村乡土情结
乡村需要塑形,更需要铸魂。为了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南庄村深入挖掘当地名人遗迹和传奇故事,以深切的乡土情结增强村民对乡土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组织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创建工作,“提炼一句村训,打造一条文化长廊,建设一块广场,成立一支志愿队伍,推出一群好人典型,挖掘一批乡贤,建设一个中心,设立一个书屋,开办一个讲堂,成立一个红白理事会”。每年评选“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儿媳”、“身边好人”,组织党员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弘扬雷锋精神”等各类公益志愿服务,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让广大群众在典型示范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谜趣、包粽子比赛、“文化三下乡”惠民演出等特色文化活动,让村庄不仅仅是好山好水,更在乡愁之中融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近年来南庄村以“支部引领、民主决策、群众参与、成果共享”的发展思路,不断摸索,多措并举,将一个重点贫困村、落后空壳村蝶变成一个经济强村。截止2020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235户794人已全部顺利脱贫,脱贫户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家庭收入稳定并远超现行贫困线标准,目前无新增和返贫现象。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5万,2020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突破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