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基全:101岁与党同龄,68载初心不改
张基全,男,1921年4月出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基层工作31年。退休距今42年,是岳西县主簿镇主簿村一名68年党龄的老党员。“坚定信念,忠诚于党,践行宗旨,先锋永著”是党组织和群众给张基全的一致评价。
年少立信念
“在我9岁时‘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名字就在我心里深深扎根”。说起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民族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张老激动不已。1930年,霍山的胡祥仁、胡锡烺经常到主簿一带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只有团结起来闹革命才能推翻剥削阶级,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家住枯井园的朱吉戊、朱吉元,马坳的曹厚德、曹言善、查贵发、查贵华先后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向地主“借粮”分给民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这些青年小伙子都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二十四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国民党越围剿,人民的抗争越激烈,因为民众看得很清楚,国民党抢掳老百姓粮食、牲口,中国共产党爱护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走时还把水缸挑满水。
1941年4月,国民党团防和乡警9人来抓张基全当兵,他情急之下,拿起大柴刀横冲直撞躲进深山。他想参加新四军葛少良部队,可由于父亲早逝,一家生活重担落在他肩上,不得不去兴种那六斗薄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深深烙在他心里。
为党尽忠诚
1949年7月,以朱旵东为首的国民党还乡团被铲除,党的组织和民主政权得以恢复。为发展公有制,将朱节夫炉铺收归区乡所有,考虑到张基全读过三年私塾,任命他为炉铺负责人。他与会计刘方富精打细算,认真经营,4年中,为迎水乡400多村民每人2元统付股金,并盈利1万多元,为基层政权夯实了经济基础。他调到供销合作社白果门市任负责人,从未短损一分钱。
1954年4月15日,是张基全永生铭记的日子。在区公所他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刻进他的肺腑。在后来的年月,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从不计较职务大小,离家的远近。家庭担子全给了妻子,先后担任白果公社副书记、岳西钢厂书记、沈桥大队书记、沈桥公社社长、修路大队队长,沈桥工作16年,才调到姚河乡任副书记。张基全对党的忠诚深刻影响着家人,妻子查翠兰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负责大队妇联和财务管理工作,儿子张承林任粮站站长,成为党员在粮食部门的把门人。张基全曾孙媳朱平平,现任主簿中学教师,以党员模范影响着教师队伍。群众称张老家是党员家庭、榜样家庭。
“体现对党忠诚,坚定信仰是第一”张老如是说。文革时,造反派把他做了“纸帽”,要批斗他。他想,无论你怎么做,我坚信共产党是正确的、伟大的。群众群情激愤:“不要给张社长戴高帽,不许批斗他!”这使张基全深为感动,只要按党的要求去做工作,人民群众就是保护我的人。
竭力践宗旨
“从50多名党员发展到9000万名党员的世界大党,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张基全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犁耙耖样样在行,种管收季季出力。推行农业科技,提高单位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在沈桥乡工作16年,建起6个村级林场,造杉树林1800多亩,为后来修公路、架电提供了资金。退休后,历届村“两委”换届担任选举委员会成员,为落实基层组织法、建强班子选好人不辞劳苦。积极投入公益事业,让出自家耕地修建“组组通”“户户通”,邻里纠纷主动调解,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按工龄张老应该是离休干部,但他一直填写从进入供销社的时间计算工龄,他说:“不要向党伸手,向政府伸手,一双手是为人民服务的。”
至今主簿镇人仍流传张基全美德。1958年,潜山塔畈汪泽波为公社买牛,将能买一头牛的64万元钱(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等于第二套人民币1元)遗失在夺坪山路上,他回去后无法交代,在当时,全家人一两年都还不清债,准备自杀。张基全走亲戚拾到后到处打听,一个月后终于访到丢钱者,挽救了一个人生命,拯救了一个家庭,也证明了汪泽波的清白。
期颐感党恩
张基全堂屋和客厅悬挂着主簿镇人民政府赠送的“百岁之喜”匾额,皖西南张氏文化研究会题赠“天锡纯嘏”匾额、张氏家族“南极星辉”匾额,为张老寿达期颐祝颂,更是对他68年党龄的合格共产党员,一个全心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干部的充分肯定。张老虽年逾百岁,仍坚持看书看报看电视,了解党的好政策、新方针。他说:“我是一个极平凡的人,不是中国共产党,我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民怎么能实现小康走上富裕之路?我目睹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中华民族强起来。我要经常告诫子孙后代,告诉所有的人,永远感党恩,跟党走。”(撰稿:储建波、王学才、黄业存,审稿人:刘飙,签发人:余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