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长山:传承良好家风 滋养乡风文明

2021-07-21 09:58:05 来源:

  “婚嫁不收彩礼,不摆宴席;接媳以礼待亲,不图排场;孝老重在赡养,薄于祭葬”。长山王姓这个一百多年来赓续的民风,得到远近乡邻的称道,也影响着附近村民传承优良传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主簿镇主簿村长山居民组位于镇区东面,与古井园国家自然保护区接壤,以前部分村民就居住在古井园,现有26户,97人。因居户都姓王,过去称这个山村为“王家山头”。后来名为“长山”,这还得从一个生动的故事说起。距今132年的王善兆,家住巍岭仙凸,买下了汪姓一担多种农田,这户汪姓夫妻失子之痛病倒在床,王善兆儿媳等精心服侍二老视同父母,让这二老深为感动,遂将一片山场送给王家,作为偿赐,故名“偿山”,后来人们为了易写易解,根据同音写成了“长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山几户人家虽有一点瘠薄农田,仍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红白喜事自然谈不上隆重热闹,可他们秉持家训懿训十三条:“尚勤俭,居家宜从俭、兴家本在勤;孝父母,忠孝宜用劳,大孝惟竭力;适婚配,意气宜相投,钱财非所论;宜兄弟,平居不觉天伦乐,患难方知手足亲……”,其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勤奋耕读,节俭持家,邻里和睦,从未发生打架、打官司事件发生。嫁女从不要彩礼,简简单单弄两桌饭,至亲长辈告诫如何为人儿媳、为人妻、为人母,由女婿接到家。接儿媳虽花费大些,仅是感谢亲家养育之恩,从未以彩礼厚赠,铺张浪费。早在旧社会,长山人就倡导婚姻自主,切勿轻率,至今嫁女和娶媳均无一对离婚案例。二十世纪末,当地老人去世,两代姑娘家及外祖父家都得送灯或请鼓乐班子祭奠,仅此一项就得多设宴五桌以上,长山组家族定下规矩:一概不接灯,不接锣鼓队。这样,既节约了自家开支也节省了亲戚不必要的浪费,把孝敬父母的精力投入在赡养上。陈桂兰老人因脑瘤手术后遗症,在病逝前两年时间生活不能自理,儿媳刘晓芸、朱小丽为其喂吃喂喝,每天几次换洗衣服和被褥,每餐吃饭前,先将土鸡蛋炖好然后用汤匙一口一口地喂下。有时老人闭嘴不接,儿媳根据母亲有喜欢模仿别人的习惯,自己张嘴发声“啊”,待母亲发声“啊”时,趁机喂下一汤匙蛋汤。老人久卧床,不能翻身,儿媳将被子折成并排两叠,使其臀部悬空,安逸而眠,晴好天气用轮椅推至门前晒太阳,赏风景,其敬老爱亲行为深受亲邻众口称赞。

  “有国才有家,爱我大中华。”这是长辈教育后代常说的话,王桃园、王绪圣参加解放战争后又投入抗美援朝战争,荣立屡次战功,荣获多枚奖章。王传林、王传印胞弟兄俩先后服役西藏部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王攀遵从祖父王桃园教诲毅然参军保家卫国。长山人无论老少喜下象棋,从中领悟保疆卫土的道理,在娱乐中传承文明,倡导文明,无一人参与玩牌赌博。

  多年来,长山王姓一家不仅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一辈一辈地传承着乐于助人、行事向善的良好家风,还积极将良好家风融入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助力滋养乡风文明。主簿村党支部委员朱凌俊不禁点赞道:“他们一姓人一年到头不吵不闹,和睦融洽,虽居住分散,从业有别,但都胸怀家国,乐善好施,非常难得,值得我们学习”。